沈阳机床集团:核心技术撑起自主品牌-龙八国际官方网站入口 |
发布日期:2010-09-11 08:31:21 来源:傲立机床网 浏览: |
|
产品创新实力哪里来
这几年,沈阳机床集团的日子好起来了,而且在外人看来好得非常迅速,让董事长陈惠仁很感慨的是——“有的人甚至把当年那个困难重重的日子给忘了,以为沈阳机床一直以来都是这么风光来着!”外人看的只是热闹,只有沈阳机床人自己明白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。
自2003年起,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,2006年机床总消费131亿美元,占世界机床市场的22%。在市场日趋兴旺的情况下,为什么是沈阳机床成为了业内的领跑者?
连续几天的采访,记者发现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是沈阳机床脱颖而出、迅速壮大的重要因素,沈阳机床人以不断创新的产品创造了一个个“变不可能为可能”的佳话。
2551根轨道梁“无故障”下线
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母机,低端产品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,高端机床大多依赖进口,“老外”要价当然不菲。
“5年前,我们羡慕许多国外同行的机床产品,简直是仰视。”沈阳机床集团副总经理王胜说,“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得那么好。”
可能还是不可能,都得试一试。
“后来通过大力研发,我们也能生产出那么好的产品,自信心大增!再过两年我们就能够赶上国外同行。我说这话,不是自负,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实力和基础。”王胜说。
上海磁悬浮轨道梁加工工程,不得不提,这件事对于沈阳机床人来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。
2000年,上海磁悬浮轨道梁制造设备在全球招标,其对机床的高精度要求被打上“双星”标志,表明这是该套设备的首要必备条件。现任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的关锡友作为当时的项目负责人,对那场竞争至今记忆犹新,“在上海得知招标的确切时间,很仓促,赶不及回沈阳,我们几个设计人员在上海的一家宾馆,用借来的6台电脑干了6天6夜,完成了设计方案和标书。”
中标之后,沈阳机床集团的产品开发人员迎来了更多的不眠之夜,最终成功解决了“30米加工行程范围内坐标定位误差小于0.08毫米”以及“200多吨重工件无法移动,生产线自动完成工件测量、计算及加工”等核心难题。这个精确度,甚至是常规测量仪器也无法测量出来,至今仍代表着我国机床业的极致水平,并可与国际同行比肩。
这个被外国公司设计成“耗资2亿马克,两年半交货”的项目,沈阳机床以“6400万元人民币,半年交货”的结果而令业内震惊。关锡友说,“单就交货期而言,我自己当时都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”而事后,磁悬浮工程总指挥吴祥明也坦言,按照他的心理预期,10个月交货就算完美了。
一般来讲,即使国产机床技术可以过关,初期使用的故障率也是难免的。而沈阳机床8台套轨道梁加工设备加工2551根轨道梁,机器居然没发生过一次故障、没产生一件废品。关锡友提到这一点也觉得“很神奇”,是偶然吗?偶然之中有必然吧!
从改善生产环境抓起
有一些想象不到的细节会决定着事情的走向。轨道梁竞标结束当晚6点,上海磁悬浮工程指挥部就派人来沈阳机床考察,考察组用3句话向指挥部总结了他们的印象,“这是一家很老的国有企业。厂房玻璃没有破的。从车间出来,脚底下没有沾上油。”指挥部通知关锡友一行,立刻赶回指挥部进行商务谈判。
而正是这次经验,给了沈阳机床很深的感悟,生产环境和生产者素质,对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在某些时候起着决定性作用。要提高产品质量,实现产品创新,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
如今,记者走在沈阳机床摇钻车间装配工段,没有粉尘,没有传统工业的“黑黢黢”痕迹,一台台蓝白、浅绿的机床端庄地排在两侧,装配员工的工具小车按顺序一条竖线排列其间,小车上的工具整整齐齐地码放着。员工米白色的工作服,在阳光下有些明亮。
据车间主任侯志成介绍,他们现在正大力推行“标准制造”,是在2005年推行的“一次涂装”基础上进行的。
我国机床行业过去大多不是一次涂装,因为还有二次喷漆可依赖,员工养成了许多陋习,无论是加工、装配还是吊运,都不够精心,磕碰、掉漆经常发生,更不消说“黑手印”了。“2004年11月,集团有了一次涂装的想法,要求2005年1月就从我们车间开始施行,时间紧迫。”侯志成知道,这对于机床制造工艺流程来讲是具有革命性的;而在95%以上的一线员工看来,这是不可能的。
又是“变不可能为可能”的强大力量在起作用。经过吊具、工艺流程、奖惩制度等一系列重新设计,2005年1月,摇钻车间实现50%出口产品一次涂装,随后目标逐步提高,当年年底,全部产品实施一次涂装。目前一次涂装完好率达到94%以上,而且通过调整工序,效率也提高了一大截。“过去生产员工以脏为荣,越脏说明干活越多,现在大家的观念完全转变了!”侯志成说。
|
|
上一篇:
高品质刀具和密切合作助力航空航天业迅猛发展 |
下一篇:
中国机床网即将参加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 |
|
|
|
|